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最新一期《中国经济周刊》上撰文指出:那种资本无道德、财富非伦理、为富可以不仁的经济理论和商业实践,不仅国际社会难以接受,中国社会也已经不能容忍。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,中国企业的确面临着社会责任的挑战性考验。一些企业在社会责任的考验面前败下阵来,有的受到了法办,有的受到了公众的道德谴责,有的成了过街老鼠。 还有一些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,不但失去了公信力和商业信誉,而且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——矿难事件、苏丹红事件、环境污染事件、欠薪事件以及各种假冒伪劣事件不断见诸媒体。可以毫不客气地说,一些企业在人们眼里已经变成了一部不讲公德、不讲社会责任的赚钱机器,人们对这些企业痛恨至极!为富不仁的企业形象,损害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,也在动摇着社会公德的根基,其危害性不可低估。 笔者认为,通过立法对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责任考评体系,已迫在眉睫。考评的内容应包括:环境保护、慈善事业、产品质量、安全生产、劳动保护、善待职工等等,凡是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都应纳入考评之中。可根据不同等级的考评结果,分别给予星级授牌——获得星级授牌的企业,因为履行了社会责任、对公共事业做出了贡献,可根据不同等级优惠享受国家公共资源服务和政策上的支持;而对于社会责任考核不合格的企业,则要提高其进入市场的门槛。因为,对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惩罚,就是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褒奖,否则是不公平的。 另外,企业社会责任考评体系的条款,不应是原则性的条款,而应是科学化、数据化的量化标准,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、约束性。 资本自身不会生出道德,也不会生出社会责任。若要资本有道德,除了控制资本的人具有较高的素质以外,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来制约那些控制资本的人,让其时刻警惕:不履行社会责任、不对公共事业自觉做出贡献,就会成为政府和社会不欢迎的企业,就会失去公共资源的优惠服务,就会因小失大甚至停业。 总之,我们应该用法律之手、制度之手来让资本生出道德,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应迅速破题。 |